健康科普

建设国内一流、省内领先医院,打造国际化区域医疗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健康科普 > 科普资讯
“五一”出游,小心“发热伴”
发布时间:2024-04-29
阅读次数:185次
分享:
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简称“发热伴”)是大别班达病毒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。发热伴为我国首先发现,并于2010年确认其病原体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。此后,日本、韩国、 越南、缅甸等国家也陆续报道发热伴病例。从我国发热伴发病总体情况来看,全年均有病例报告,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,5月至7月达高峰,而“五一”期间正值发病高峰期,并且人员流动较大,需要格外注意。

1、发热伴的高发地区

本病散发于山区和丘陵地区,夏秋季居多,常与蜱虫叮咬有关。

2、发热伴的宿主

发热伴的动物宿主比较广泛,在羊、牛、狗、猫、鸡等家养动物及鼠类等野生动物中均有检测到该病毒,因此存在远距离传播的风险。

3、发热伴的传播途径

被携带病毒的蜱叮咬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。病毒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等传播。

4、发热伴的易感人群

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。在流行区的山区、丘陵 及林地等地域生产、生活的人群,以及赴该类地区旅游、户外活动的人群感染的风险较高。

5、临床表现

潜伏期可能为1-2周,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、 白细胞和(或)血小板计数降低、淋巴结肿大、乏力及胃肠道症状等,多数预后良好。老年、有基础疾病或延迟就医者病情较重,危重者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,需要及早就医。

总的来说,山区、丘陵及林地等流行区域从事生产、生活活动或旅游的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,防止蜱虫叮咬。居家环境做好清洁和杀虫,如被蜱虫类叮咬可拍照留存,易可保存虫样,做到健康出游,安心出游。

 

参考资料: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.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共识[J]. 中华传染病杂志,2022,40(12):711-721.

DOI:10.3760/cma.j.cn311365-20221017-00425